<<  < 2013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答:王老师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1)了解故事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感知古风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杜甫的艺术风格,对应了 知道一层;

2)掌握新出现的词、句的含义,能分辨出古诗文中的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对应理解一层。

3)在阅读别的诗文时,也能读懂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即活学活用本课的生词。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对应运用一层。

4)学生们要能体会到差役的凶恶、老妇一家的不幸,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厚重感情。对应评价一层。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我觉得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的是“归类分析法”。因为王老师设定的这三个目标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层级,只是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考虑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 提供的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其特点是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Powerpoint的使用在形式上来讲更加丰富,可以图文并茂

不过说句实在话,思维导图工具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不过从本次学习中还是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让人看了之后一目了然,而且能突出重点。还是有必要学会使用的。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我认为在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做出的调整来自于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信息如下:

王老师从校长处了解到“这群孩子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由于乡村孩子上学普遍比较迟,尽管他们才上初二,年龄却和市一中高一、高二的学生相当,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强。平时住校,没有电视看,了解新闻主要通过学校的广播站。”这是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水平的分析。

“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但是求知欲很强。”这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的分析。

“这个班的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同年级最好的。”这是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水平的分析。

对于王老师所作出的思考和调整,我持赞同的态度。因为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讲,哪怕一篇课文你讲了很多次,但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千万不可不知变通。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实效。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我认为从三个维度的角度考虑,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比较规范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细化到每一个维度来讲,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呈现的四个子目标其实在内容上有相互兼容的成分,可以略其一二。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