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探究性教学模式;(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①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启发式教学策略: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③情境教学策略:如:在引入新知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本案例中的Math3.0 能够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快捷,清晰明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因此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比较少,在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中,缺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的设计。除了课堂导入,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建议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